共计 2084 个字符,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。
无意中发现《汉语的本质和历史》,便被书名吸引。作者高本汉,是瑞典著名的汉学家,本书是他的代表作。读完本书,一方面深感作者之博学,对汉语的研究之深入;一方面也为自己对母语的无知而汗颜。
《汉语的本质和历史》用瑞典文出版于1946年,目前国内的译本是根据1949年纽约英译本转译。原书不设章节题目,中译本依次为每章加上了“引言、文字、音韵、语法、训诂、结语”六个章题。
译者在导读中介绍:“书里主要讲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:第一,告诉初学汉语的人应该注意些什么;第二,告诉有志于研究古代汉语的人应该怎样去开展研究”。
高本汉将中国本土语言素材和西方科学方法结合,奠定了其现代汉语言学奠基人的地位。这本薄薄的《汉语的本质和历史》是高本汉毕生成果的一个结晶。
本书令我印象深刻的有如下四点:
一,高本汉对汉语和印欧语语系语言认识深刻,他旁征博引,对比分析,对外国人学汉语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指导。
二,作者在论述汉字时提出强调了“假借”的重要性,他认为“假借”是在“形声”之前产生的。著名文字学家万业馨教授在《应用汉字学概要》也这么认为。
三,作者对上古汉语读音的构拟。 “其博士论文《中国音韵学研究》经赵元任、罗常培、李方桂这三位中国语言学大师的翻译,被视为现代汉语言学的时代标志,时至今日仍然是古代汉语和汉语方言专业学生的必读书”。
四,作者通过古音构拟,提出汉语的原始阶段并不是现在所呈现的孤立语,而是具有形态变化的屈折语。
关于古音构拟,书中主要介绍了如下几点:在构拟上古音韵时,作者主要使用了如下种资料:《诗经》中的韵字;中古时期的汉语韵书,如《切韵》;周边国家语言中的汉语借词,如日译汉音、吴音,朝鲜和越南译音;现代汉语方言;汉语中的佛教译词;汉藏语系中其他语言中的读音,如藏语和泰语。
在《音韵》一章中作者指出了构拟上古读音的重要性。他利用上述材料,结合语音演变规律,为我们构拟一大批汉字的近古、中古、上古读音,描绘了一幅庞大的汉语语音演变画卷。
例如,作者借助日语第二次吸收汉字“耳”时的读音,描述了现代汉语中的“耳”字是如何从ȵi逐步演变成现代汉语普通话的ər,最初的 ȵi 在中国北方方言中引出一个寄生的擦音 ȵʑi 而这个擦音不久就吞没了最初的 ȵ ,只剩下 ʑi ,这个 ʑi 就是日语 ʑi 的来源,软音 ʑi 后来又引出了一个较硬的 ʒ ,其后的元音也变成了钝音,ʐʅ 这个元音逐渐被 ʐ 吞没,它先是自成音节,不久就又引出了一个寄生的垫音 ə ,最后这个音才演变成了普通话的 ər。
再如,作者在阐述“来”、“里”、“己”、“耳”、“九”、“得”、“息”、“福”这几个当时是韵字现在已不押韵的汉字时,作者通过考察广州话、朝鲜语、越南语,为“得”、“息”、“福”这三个字在公元前800年的读音构拟了一个收尾辅音-k,又为另外八个字构拟了一个收尾辅音-g。
作者通过谐声字这种旁证材料来证明自己构拟的正确性。
最后又通过同一汉字的不同意义的读音,来说服哪些仍持怀疑态度的人。
在阐述原始汉语为屈折语时,高本汉更是将语音构拟运用到了极致。在《语法》一章开章中旁征博引,描述现代汉语的孤立语特征,与印欧语系诸语言进行对比,说明现代汉语语法的独特性,及语法分析对于汉语的无力。
在此,高本汉指出“学习汉语时,由于缺乏明确的构形法,这就要求人们具有猜测性,而这正是学习汉语的最大的困难,所以学习汉语的最大困难根本不是汉字的形体,而是汉语的孤立语特征。”,紧接着作者问出了两个振聋发聩的问题:一、上古汉语究竟有没有曲折变化?二、上古汉语究竟有没有派生变化?
作者通过古音构拟,在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中证明了“格”的存在,证明了曲折变化的存在。
又通过上古音的构拟,阐述了声母、中介元音、尾音的音变,证实了派生变化的存在,即就是用音变手段从同一词根造出派生词。
如辅音音变:
再如元音音变:
作者又证实了上古汉语中“词性”的存在:上古汉语具有严格的、语法学意义上的“词类”,也就是词性上互相区别的词类。
通过这些手段,高本汉得出如下结论:“原始汉语与西方语言,在性质上极其相似,其具有曲折系统和词汇派生系统,具有形态词类,简单地说,就是具有比较丰富的词性变化”。
当时,许多西方语言学家认为:汉语缺乏词形变化,缺乏派生和曲折手段,是一种非常原始和落后的语言,高本汉的结论,为汉语做出了辩护,正如英语正在不断的走向孤立语,汉语只不过是走得更远而已,所以“没有曲折和派生手段绝不能表明语言的原始性,而只能表明的语言是进步的”。
民国时的许多激进文人大声疾呼废除汉字,高本汉作为一个外国人,却本着客观、科学、公正的态度,来维护汉字,这一点着实难能可贵。关于这点读者朋友们可参考《高本汉及其汉字观述略》一文。
在《训诂》一章中,高本汉将古音构拟与传统训诂学结合在一起,将两种方法运用到极致。他以《诗经》为例,揭示了传统诗经训诂中的不少谬误,这里就不详细举例了。
一本一百零三页的小书,让人惊叹高本汉对于汉语汉文化的挚爱以及高深的学术造诣。当然,金无足赤人无完人,许多学者对高本汉的学术观点也有许多不同看法。但是,直面语言现象,实事求是进行学术研究,我想这是永远都值得学习效法的。